您好!欢迎光临汇成探测科技,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 133-1692-8767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

良渚文化是我国东南地区主要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

发布时间:2018-10-06 人气:

  良渚文化的地理环境有三种,分布于土墩之上的约占60%左右;分布于平地之上,周围有纵横交错的河流的遗址占30%;分布在高阜的古代海岸的冈身之上占5%,如上海马桥遗址。
  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玉器等。陶器以泥质黑皮陶和夹砂灰黑陶为主,以轮制为主,器形浑圆、规整、胎壁薄。泥质陶器表面打磨光滑。纹体有弦纹、竹节纹,刻划纹和镂孔。以圈足器和三足器为发达。典型器类有鱼鳍形足或横截面呈“T”形足的陶鼎、细长颈袋足鬶,双鼻壶、鼓腹圈足壶、竹节状圈足豆、圈足盘、带流杯等。石器通体磨光,制作精致,棱脊分明。穿孔发达,使用管钻。典型器物有扁平长方形穿孔石斧、有肩穿孔石斧、有段石锛,两端上翘中上部穿孔的耘田器,有柄石刀、三角形穿孔石犁等。玉器常见斧、璧、琮、瑗、饰兽面纹,云雷纹、鸟纹等。
  在昆山太史淀、江阴璜塘绛,嘉兴雀幕桥、吴县澄湖等,都发现了许多水井遗迹。房屋建筑仅发现些残迹。钱山漾发现的一处被认为是干栏式建筑。马桥发现地面建筑遗迹,居住面为红烧土硬面。在余杭庙前遗址发现了两座大跨度的屋顶和重檐加回廊的房屋。可见,良渚文化的房屋建筑大都因聚落所处具体环境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建筑形式。
  良渚文化的农业经济较发达。在钱山漾水田畈等遗址的良渚文化地层中出土许多农作物的种子,其种类有水稻、蚕茧、芝麻、花生、西瓜子、酸枣核、毛桃核、葫芦等。早期遗址中还发现不少竹编织物,划编织物和丝麻织品。竹编器物有竹席、篓、篮、箩、千篰、簸箕等。麻织品有麻布和麻绳。丝织品有绢片、丝线和丝带等。
  良渚文化是我国东南地区主要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年代约在BC3300-BC2500/BC2400年左右。主要遗址有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武进寺墩、昆山赵陵山、浙江吴兴钱山漾、余杭反山、瑶山、莫角山、汇观山、庙前等。
  良渚文化处在一个由新石器文化向青铜文化过渡的历史时期,因此成为探讨中国文明起源的一个关键地区。城墙、大型夯土基址、埋葬与祭坛之下的大型墓葬,以及随葬的成组的玉器,折射出良渚文化内部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已经有了国家的雏形,以用玉为核心的礼制的产生是社会发生质变的表现,标志着良渚社会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良渚文化聚落群主要有莫角山、福泉山、赵陵山、寺墩等。基本上环绕太湖的南部、东部、北部和西北分布。考古发现的良渚古城位于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与良渚镇交界处,“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古城墙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石头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上还残留4米多高的城墙。根据城墙外侧叠压的堆积判断,良渚古城使用的下限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古城的发现,将以往发现的莫角山遗址,反山贵族墓地乃至良渚遗址群内的许多遗址组合为一个整体。
  莫角山是一座大型的在自然土岗上夯筑的遗址,总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其上有大莫山、小莫角山和龟山三个土台。基址上发现有大片夯筑层、夯窝、成排大型柱洞等遗迹。在莫角山遗址的四角部位各堆筑一处良渚文化墓地,东北角为雉山垅,东南角为钟家山(发现过玉琮和玉璧),西南角为双池头(发现玉璧等玉石器)。西北角是反山墓地和祭坛。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发现11座墓,布局规整有序。均有木棺,少数有木椁,板灰之上常有大片的“朱红色涂层”。这些大墓均有丰富的随葬品,包括数量很多的玉璧、玉琮、玉钺等玉礼器。其中M12是反山墓地等级最高的墓葬——核心墓葬,出土了迄今为止最大的玉琮、雕琢神人兽面像的玉钺和特殊的豪华形瑁镦。祭坛位于M20和M22北部。
  良渚古城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发现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良渚古城的发现再次证明以莫角山为中心的区域是良渚文化的中心,为我们重新认识良渚文化及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意义提供了全新的资料。

推荐产品
13316928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