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汇成探测科技,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 133-1692-8767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

浅析考古行业新媒体利用现状

发布时间:2019-03-17 人气:

  据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新浪微博、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制作的《2017年文博新媒体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截至2017年11月,文博微博蓝V账号,即认证的文博单位(包括文物局、文管所、博物馆、纪念馆、考古院所等)官方微博账号共计795个,粉丝总量2029万。我们对这个群体中考古机构的数据进行了统计:目前经过认证的各级考古业务机构(包括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微博账户总数不超过40个,粉丝总量120万左右。其中“中国考古网”等6个账号的粉丝数量就占了118万左右,其余30多个账号的粉丝数量在几百到几千不等。而这些考古官方账号中,约1/2的账号平均月发博数量在10条以下,也就是说基本上处于长期不更新状态。由此可见,相对于博物馆行业来说,考古行业在微博新媒体领域的活跃程度和影响力要小得多,并且内部发展情况极不平衡,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2017年12月20日,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和新浪微博共同主办的“2017年#约会博物馆#文博新媒体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共计30余家国内文博新媒体和法国卢浮宫官方微博代表出席论坛,并共同成立“文博新媒体矩阵”,旨在促进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共同推动利用新媒体“让文物活起来”。
  这是首次文博行业新媒体论坛,说明整个行业对新媒体的作用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但是仔细观察加入“文博新媒体矩阵”名单就能够发现一个不容忽略的尴尬事实——30余家机构几乎全部是博物馆和纪念馆,仅有唯一一家考古机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官方微博“河南考古”参加了这个活动。作为文博行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考古行业在微博新媒体领域的参与度显然比博物馆行业要低得多。下面的简单数据分析可以更加真实反映这个事实。
  微博对于考古行业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平台,最早的一批考古官方微博如“中国考古网”“考古杂志”“新疆考古”等都开通于2011年,而在此前的2009和2010年,已经有多个考古工作者的个人账号注册开通。目前比较有影响的考古个人账号如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许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刘志岩等分别拥有50多万和100多万关注者,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即使如此,整个行业在微博平台上的影响还是十分有限。
  很多人认为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考古行业田野工作任务繁重,很难安排出合适的人手来运营官方微博,但是事实上应该是考古行业对微博平台的作用认识还不够重视。在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通官方微博并直播考古现场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不同地方的同行问微博究竟是个什么平台;也有人比较直接地问现在都用微信了,为什么要运营微博平台。前面对考古类微信和微博平台的数据比较也能够说明大家对两种新媒体平台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关于这两个平台的具体差异,已经有很多文章阐述过,在此不再详细列举。笔者就自己运营和维护河南考古官方微博的经验谈一下体会。
  首先,微博信息在传播速度和公开程度上要比微信占优势。微信的主要特点是精准推送,即不关注不推送,注重私密性和内部交流。而微博是开放式推送,比较重要的消息可以通过购买头条形式即时广泛推送,传播性强。微博内容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而微信内容除非被转发到其他平台上,否则一般无法公开搜索。
  其次,微博的广泛互动性要优于微信。在微博信息下面,博主与关注者之间、关注者相互之间都可以开展广泛即时互动;微信公众号由于留言需要审核,很难实现即时互动;个人微信号的互动也仅限于相互关注的用户之间,不相互关注的人完全看不到对方的留言。而互动在公众考古实践中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在互动中为关注者解答疑问,很多时候讨论参与者之间就能够相互答疑,实现传播和科普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互动可以拉近考古机构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打破考古学术机构一贯高冷的形象。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目前绝大部分微信公众号发送消息的数量是有限制的,一天只能推送一次消息(可以包含多条),并且没有编辑功能。如果某条消息中间有错误,只能撤回重新编辑,第二天重新发送。而微博的发博数量没有限制,现在也开发了编辑功能,可以对已发出的消息进行修改编辑。相比之下,微博可以实现即时信息的频繁推送,在播报各种活动的现场动态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比之下,考古单位似乎更加注重微信平台。目前考古类的微信公众号近400个,包括各地考古机构、考古队、考古系、学生团体等等,有的一家机构还有多个微信公众号,无论是数量还是覆盖的地域和人群都要远远超出微博平台的情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微信平台,尤其是各级考古机构的平台,主要是发挥学术交流的作用,以发布学术动态、学术成果为主,主要的受众还是行业内人士。简言之,除个别的个人公众号以科普内容为主之外,大部分仍然是比较严肃和专业的内容,一则消息的数量都在数千字左右。简单浏览一下这些公众号的发文数量和阅读量也能发现内部存在很大的差异,大部分消息的阅读量都在几百次,只有极少数能够达到上千的阅读量。更重要的一点,这些消息下面的评论和讨论都比较少,这可能与公众号留言审核机制有关。
 

推荐产品
13316928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