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汇成探测科技,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 133-1692-8767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海外校友捐赠的一批战国竹简

发布时间:2018-10-19 人气:

  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接受海外校友捐赠的一批战国竹简,共有2388枚(包括少数残断简,估计原有整简约在1700枚至1800枚左右),被学术界称为“清华简”。
  目前清华简初步整理成果已经汇集成《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清华简对于先秦时期史学及考古学研究有重要研究价值。研究者或认为对于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文献,尤其是《尚书》和编年体史书等重要典籍有重要意义,将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
  通过对散乱竹简的竹简长短、编绳位置、版式、字体和字符间距、竹简内容等各种信息进行的综合分析,专家组于2009年在国内主要媒体发布了相关释读内容,并召开了相关学术讨论会,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关注。研究者认为,这批珍贵竹简的性质是书籍,书籍大多与历史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有《尚书》及同《尚书》类似的文献,同时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或称之为“系年”。
  由于部分竹简在运抵清华大学时由于出土原因已发生霉变,清华简在运抵清华大学之后进行了清理保护工作,并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进行了竹简取照工作。经过清理认定这批木简整简的比例很大,而且简上一般都有文字。简的形制不一,最长的46厘米,最短的10厘米左右。简上墨书文字出于不同书手,风格不尽一致,大多精整清晰。有少数简上还有“朱丝栏”。
  《尚书》本为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列于经典,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尚书》因流散原因有今古文系统的差异,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为传世本,如《金滕》、《康诰》、《顾命》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在传世本里没有。目前整理者已经整理出文献九篇,分别命名为《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其中《保训》全篇一共有11支简,每支22-24个字,第2简上半残失。文章记载了周文王临终对其子武王的遗言,里面讲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尹至》共有简4支,简长45厘米,原无篇题,简背有次序编号。简文内容是伊尹见汤时的对话,《尹诰》共有简5支,简长和字的风格均与《尹至》相同,原无篇题,简背有次序编号。研究者认为为《尚书》佚篇,又称《咸有一德》。《程寤》共简9支,简长44.5厘米,原无篇题,没有次序编号。《程寤》是《逸周书》中的一篇,次于《程典》之后。《耆夜》共简14支,简长45厘米,最末简背有篇题“郎夜”。最后4支简上部残损。 研究者认为史料所记载的“西伯堪黎”不符,真实史实可能为武王伐黎。《金縢》简共14支,简长45厘米,第14简简背有篇题“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简背有次序编号。按《尚书序》云“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简文则不用《金縢》篇题,可能表明没有见到《书序》。 《皇门》共简13支,简长45厘米.原无篇题,简背有次序编号。传世《逸周书》中有《皇门》 《祭公》共简21支,简长45厘米,第21简正面末端有篇题“慧(祭)公之寡(顾)命”,简背有次序编号。 和《皇门》一样,《祭公》也有传世本收入《逸周书》。《楚居》共简16支,简长47.5厘米,原无篇题,简背有次序编号。 简文内容是叙述历代楚君居处建都之地,
  这批竹简在入藏清华大学前由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进行了鉴定工作,2008年10月14日,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上海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等单位11位学者出席“清华大学所藏竹简鉴定会”,组成专家鉴定组,确定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经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清华简无字残片样品做了AMS碳十四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数据是公元前305±30年,即相当战国中期偏晚,与古文字研究认为其主要为楚系文字的结论吻合。

推荐产品
13316928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