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汇成探测科技,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 133-1692-8767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资水流域是历史上不同族群的重要活动舞台

发布时间:2018-11-29 人气:

  资水流域是历史上不同族群的重要活动舞台,下游的益阳早在战国时期已是楚国重镇,上游的邵阳盆地在西汉就置有昭陵县,只有中游的雪峰山地带在历史上长期居住着非华夏族裔,上古的“三苗”、楚时的“荆蛮”、汉代的“武陵蛮”和“长沙蛮”,魏晋南朝至隋唐时期有“莫徭”“蛮徭”“梅山蛮”等,他们凭借山险“不与中国通”,不受中央王朝的拘束,直到宋代“开梅山”之后才纳入封建王朝的行政管辖之内。宋代是资水流域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开梅山”是该地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与此同时,这里的制瓷手工业也在宋代取得了跨越式的大发展。
  但长期以来,湖南陶瓷考古工作主要精力放在了湘江流域,对湘江流域的岳州窑、长沙窑、衡州窑、衡山窑、醴陵窑等重要窑址以及同类型其他窑址开展了持续而全面的考古工作,湘江流域制瓷业的历史面貌和流变历程也已基本廓清。而资水流域陶瓷考古工作目前只有零星的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工作,面貌十分模糊。2017年6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邵阳市大祥区板桥乡召伯村一带的召伯窑址开展了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发现该窑址是一处大规模宋代窑址,又位处邵州城东衡宝古道邵水段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显要,在资水流域宋代制瓷业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同时,以此次调查为契机,对宋代资水流域已发现的古窑址做了简单梳理,以期推进资水流域陶瓷考古以及宋代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
  依据过往已有的文物考古工作,宋代资水流域古窑址主要分布在资水干流及其支流赧水、夫夷水、邵水、洢水等河流的沿岸,初步统计共有33处。从窑址分布流域空间看,资水上游地区共分布有27处宋代窑址,资水中游地区有5处,资水下游地区只有羊舞岭窑址1处。从窑址的生产规模来看,以资水下游的羊舞岭窑址规模最庞大,达10平方公里;其次为中游的窑里陈家窑址和上游的召伯窑址,这两处窑址遗存分布面积均在1平方公里左右;此外,洞口县竹市镇的栗山窑址和瓦渣山窑址实为隔河相望的一个较大规模窑址群,窑业遗存分布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其余窑址面积均在10万平方米以下。
  由于大部分窑址并未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公开报道极少,内涵不明,但从文物普查资料简略的描述中,我们仍然可以了解到资水流域宋代制瓷业的大致发展历程。资水流域的制瓷业或可追溯至晚唐五代,洞口竹市镇的栗山窑址部分碗、碟口沿为葵花瓣或荷叶形,这种形制特征多见于晚唐五代时期;北宋时期资水流域的窑址大量出现,制瓷业有了较大发展,但主要集中在上游的邵州地区,产品以青瓷为主,碗心常印有单个文字或简单花卉,窑具用匣钵和垫圈的组合,这些特征都与湘江流域衡州窑类型窑址相近;从北宋晚期开始至宋元之际,资水流域制瓷业的技术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酱釉瓷的增多、纹饰趋于复杂多样,印花模的大量使用,匣钵、垫圈的组合窑具渐渐被支柱和支钉取代,这种变化与湘江流域衡山窑类型窑址的兴起同步,如塘渡口窑址部分碗、瓶饰粉地彩釉绘花,与衡山窑制品相似,显然受到了衡山窑类型窑业技术的影响。而南宋中晚期资水下游羊舞岭窑址的兴起则是景德镇窑业移民和青白瓷烧制技术植入的结果,这与醴陵、衡东、耒阳等湘东青白瓷窑址的出现也是基本同步的。
  在这33处窑址中,上游的召伯窑址、中游窑里陈家窑址、下游的羊舞岭窑址因为规模庞大而显得尤为突出,它们在空间上是各自区域内的中心窑场,在时间上也有先后承接的关系,可以视为资水流域宋代不同历史阶段制瓷业的典型代表,应予以重点关注。  
  好用的黄金探测器|进口金银探测仪器|地下金属探测器价格

推荐产品
13316928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