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寺石刻
巴蜀地区历代佛教文化兴盛,佛教造像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在四川博物院的丰富馆藏中,万佛寺石刻造像是一批独特而珍贵的精彩文物,堪称宝中之宝,备受学界重视。
关于万佛寺石刻,冯汉骥在20世纪50年代曾撰写《成都万佛寺石刻造像——全国基建出土文物展览会西南区展览品之一》,刊载于《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9期,是对这批材料最早的专业介绍。其后虽然还有过一些介绍,但一直没有具体分析和系统分类。2000年,四川博物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都市考古队合作,将四川博物院馆藏的全部万佛寺石刻造像重新进行清理,系统分类、测绘、描述和研究。
万佛寺石刻很早就名扬四方,但是以前人们很难一睹这批佛教艺术精品的真颜。据四川博物院有关人员介绍,此次他们从馆藏中挑选出部分精品,进行集中展出,在成都万佛寺石刻出土百余年来尚属首次。自此,万佛寺石刻馆成为人们到四川博物院参观学习的重要内容。
万佛寺石刻题材丰富,雕刻精美,在我国石刻造像中占有重要地位。刻有明确纪年的南朝梁造像,是研究早期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据介绍,梁中大通元年(529)佛立像,高57.9厘米,红砂石质地,单体圆雕。佛跣足立,外批通肩袈裟,薄衣贴体,衣纹呈“U”形集于左肩。佛像背面下部阴刻发愿文共12行,约120字。
四川博物院学者袁曙光在《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石刻造像整理简报》(《文物》2001年第10期)中,对这次整理工作做了报道,是目前对万佛寺石刻较为全面的梳理介绍。他将造像分为六大类:佛像、阿育王像、菩萨像、背屏式造像、造像碑、其他造像类。近年来,成都学界在万佛寺相关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上又有了一些新进展。随着研究的深入,万佛寺石刻将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万佛寺是成都古代名刹,旧址位于成都市西门外通锦桥,相传建于东汉延熹年间,从南朝至明代,千余年间香火不绝。清光绪八年(1882)以来,万佛寺遗址先后四次出土大批石刻造像,200余件,其中两次出土的造像大多为四川博物院收藏。
南朝阿育王头像,高34.5厘米,红砂石质地,立体圆雕,脸形方正,面露微笑,鼻下雕八字胡,肉髻有粗大螺发。唐代菩萨坐像,高139厘米,红砂石质地,立体圆雕,菩萨足踏莲花,坐在方座上。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菩萨身上装饰的缨络飘带极为繁丽,精美绝伦。
最新资讯文章
- 工匠精神让艺术的创造在...
- 伊朗史前文化的待解之谜...
- 传统工艺不等于落后、守...
- 他山之石:埃及十年追回...
- 邾国故城遗址发现大量陶...
- 在更高的政治站位上认识...
- 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市蒙希...
- 让企业加入非遗传承开发...
- 通辽市开鲁县开鲁镇民主...
- 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南部发...
同类文章排行
- 国家文物局始终把社会力...
- 篇竹书的的书法与书体特...
- 丁村遗址中的九龙洞遗址...
- 随州城郊擂鼓墩发现曾侯...
- 搭乘小镇“顺风车”民宿...
- 紫碧山房遗址考古发掘工...
- 文博事业全面发展打造“...
- 陕西周原遗址车马坑整体...
- 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
- 永嘉坦头唐代瓯窑遗址出...
联系汇成
手机号码:186-2090-9115
总部电话:133-1692-8767
传真:0755-89538183
E-Mail:tanbao918@126.com
总部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五和大道南5号易达晟大厦610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