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10-25 浏览次数:
骨骼是考古发掘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类遗存,也是重要的考古学研究对象。骨骼遗存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拓展出多个研究方向,如人骨考古、动物考古、古DNA分析、食性分析等。其中,食性分析是研究古代社会饮食状况必不可少的方法。研究表明,动物组织器官的化学组成与其生前饮食密切相关,通过对相关组织成分(如骨胶原)稳定同位素比值的检测,可以重建人和动物长时段内食物结构状况。这便是食性分析的原理。
目前,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是食性分析领域最主要的研究手段。碳稳定同位素分析可以根据对骨骼中13C值的测定来评估人和动物食用粟(谷子)、黍(糜子)等C4农作物与水稻、小麦、大麦等C3农作物的大致比例。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则可以通过测定骨胶原15N值来判断人和动物的营养级或对于肉、奶制品等动物性蛋白的消费情况。将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结合起来便可揭示古代人与动物食物结构状况,进而探讨先民生业经济与家畜驯养等一系列考古学家关心的问题。
食性分析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考古界,1984年蔡莲珍先生与仇士华先生开始撰文介绍其原理,并在对多个遗址进行研究后指出了该方法在中国考古学领域的发展潜力。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考古研究理念的不断深入、实验条件的不断改善,食性分析迎来了大发展,在研究先民生业经济和家畜起源与饲养方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绩。
------------------------------------------------------------------------------------
下一篇:古老儿童生长发育接近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