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深圳汇成探测科技有限公司,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 133-1692-8767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

河南省新郑市城关附近的双洎河发现郑韩故城遗址

发布时间:2018-07-17 人气:

  目前,我们已经清理出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带车辙的道路、水渠、城壕、瓮城、瓦砾层以及灰坑、水井、墓葬等重要遗迹。
  郑韩故城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城关附近的双洎河(古洧水)与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这两条河呈东西环绕之势从故城两侧缓缓流过,既保证都城用水之需,便于交通,又能防旱抗涝,同时也是自然防御屏障。也因二水,使得故城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俗称“四十五里牛角城”。修建于战国时期的隔城墙,将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为宫城,主要为政治中心,宫殿区和大多贵族府邸都在西城集中分布;东城面积较大是为郭城,是当时的经济中心,分布着郑国贵族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居住区、宗教礼仪性祭祀区等。自武公灭郐、虢后正式东迁至韩灭郑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新郑先后作为郑国和韩国后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五百多年。
  瓮城 早在《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就有记载“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毛传:“闉,曲城也。阇,城台也。”孔疏:“闉是门外之城,即今之门外曲城是也。”“闉”或指曲城重门,可能即为古代的瓮城。通过发掘,在城墙缺口外侧约50米处,发现了一处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的夯土建筑。平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顶部现保留宽度约32米,最大高度在8米左右,长度约为72米。战国道路(东南—西北向)在延伸至战国环城路与其交汇时,越过夯土建筑与北城墙上的突出部分之间的缺口,且在缺口处明显变窄,宽度由原来的2.1~2.9米逐渐变窄为1.7~1.8米。我们初步判断这处夯土建筑与北城墙上的突出部分一起构成了瓮城,夯土建筑与北城墙突出部分之间的缺口有可能是瓮门,与战国道路指向的陆行门相对应。在其上还发现有排列较为规整的方形夯土建筑遗迹及战国时期瓦砾层,可能是作为防御设施而修建的。
  道路 截至目前,已经发现各个时期的道路14条,其中可以确定时代的道路有9条,包括春秋时期1条,战国时期2条,汉代1条,宋代2条,明清时期3条。春秋时期的道路被战国道路打破,自西南往东北方向延伸,与后文提到的水渠方向相同,相依相傍。道路较窄,宽度为2米,路面上发现铺垫有碎陶片。其道路指向的北城墙之间的缺口处,我们推测为北城门的陆行门。战国时期道路2条。一条直接打破春秋时期的道路,方向自东南向西北延伸,宽度在2.1~2.9米,路边发现有散乱石块;另一条是今年发现的环城路,位于壕沟、夯土建筑之间,且与二者方向相同,自西北向东南,宽4.4米,最宽8.5米,长51米,车辙宽约8~15厘米,深约1~2厘米。
  水渠 此次发掘中,我们在春秋时期道路的东侧发现了一条西南—东北向的水渠,与道路并行进入了城内。从目前清理的情况看,水渠宽度在14米左右,最深处约4.8米,内有大量淤土。去年9月份,我们请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李春海副研究员对水渠和城壕中的淤积物取样进行年代分析,所有样品反应的年代,中值都在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600年,说明它们同属于春秋早中期。前几年在配合南水北调支线的考古发掘工作中,我们在此城墙缺口以南约400米处也发现了一条类似的水渠,从两条水渠的开口层位、形状结构以及位置和走向判断二者应属同一条。根据文献记载,这条水渠与北城墙缺口交汇处可能就是当时郑国的“渠门”所在。
  城壕 在瓮城外侧约10米处,发现有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城壕,宽50米、最深处约4.3米,在城壕下层发现有黑色淤积层,城壕底部发现有大小不一的料壃石块。城壕南侧沟壁陡直,城壕北侧则呈缓坡,可能与城壕北侧为大面积的沼泽地有关。经钻探发现城壕、水渠和春秋时期道路在缺口东北处交汇。
  2016至2017年我们主动发掘的两处考古发掘工地,均位于郑韩故城的东城,且在文化路(现为隔城墙东侧一条贯穿新郑市南北的主干道)一北一南,一大一小,相互辉映。北城门遗址位于文化路北端,在隔城墙与北城墙交汇处东侧北城墙之间缺口处;郑国三号车马坑则位于文化路的南端,郑国贵族墓地西北部的车马坑景区内。

推荐产品
13316928767